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招生报名

  招生报名    高考.会考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
作者:沙城高级中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0022 更新时间:2009-04-27 09:09:16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三、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ⅠA模块的试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ⅠA模块的试题组成。题型为综合题,共计160分。

四、分值比例: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五、组卷: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其中历史学科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

.考核目标、要求和内容

思想政治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5.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6.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7.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一)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本质与基本职能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金属货币与纸币

结算方式

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二)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三)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正确的消费观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心理

理智消费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途径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五)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法定形式

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六)银行与投资

1.商业银行

储蓄存款

利息、利率与本金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八)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渠道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

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生活

(九)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与负税人

违反税法的现象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十一)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十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全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二)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一)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的途径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四)发展先进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如何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学科

哲学与时代精神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宎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炽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法的联峻观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系统优化的方法

2.唯物辩译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普遍栧和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价值和价值观

人的生价值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第五部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构成要素

国家的性质

民主与专政

国体与政体

2.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代议制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和总统制

3.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单一制和联邦制

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4.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和类型

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结构、特点和实质

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的职能或职权

2.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法国的国家机构

法国政体的运行

法国政体的特点

3.英法政治制体的异同

英法两国政体的差异

英法两国政体共同的实质和作用

(三)美国的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

1.美国的联邦制

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及利弊

2.美国的两党制

美国政党的特征

美国两党制的实质

3.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与制衡

三权分立制的历史进步性、弊端和本质

4.美国的利益集团

美国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美国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国际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宗旨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权利和义务

2.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及其宗旨和作用

3.欧盟

欧盟的宗旨和主要机构

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与欧盟关系

第六部分 时事政治

(一)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84月至20093月)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古 代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五)古代中国历史人物

1.孔子

2.秦始皇

3.唐太宗

4.康熙帝

  

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罗马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3.亚里士多德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近 代

 

 近代世界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英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华盛顿

2.拿破仑

(四)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马克思、恩格斯

2.《共产党宣言》

3.巴黎公社

(六)近代科学技术

1.牛顿和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部分  现 代

现代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体系

3.国际联盟

(三)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列宁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4.“斯大林模式”

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四)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

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4.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八)现代科学技术

1.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2.量子论

3.现代信息技术

(九)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五)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2.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六)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杰出的科学家李四光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4.教育事业的发展

地理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见下表)

             要求

目标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指定选修模块(《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以及浙江省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相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一)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一)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四部分  城乡规划(选修4

(一)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地区差异。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二)城乡分布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三)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第五部分  环境保护(选修6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自然资源保护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过程和危害。

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第六部分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一)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二)           世界地理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

(三)           中国地理

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校长信箱  |  校讯通  |  学籍管理  |  校本资源库  |  在线报修
版权所有?温州市沙城高级中学  网警浙ICP备16033677号-1岗亭
地址:温州市沙城镇横塘路63号(四甲)地理位置(点击查看地图) 欢迎光临!您是第 7511633 位访客! 技术支持:提亚网络科技